其所知觉者,不是别的,就是心体之性及其发用之情,而情感是知觉的最真实的内容。
其中的亨,代表美学价值。《易传》为什么用天地絪缊,万物化醇,男女构精,万物化生[21]说明万物的生成呢?男女是专指人类而言的,人类生命是生命创造的最高成就,能代表所有生命,男女则是阴阳的生命意义的集中体现。
天就是自然界,这一点在儒家生的哲学中是比较清楚的,特别在宋儒程颢、朱熹等人的著作中有非常明确的表述。[10] 又说:天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。人是生命和价值创造的实现主体,这一点更是中国哲学的特质所在,尽管不同哲学家有不同的表述方式(当然也表现出哲学观点的不同),但是基本立场是一致的。这是本来意义上的天人合一。[4]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。
这也就意味着,非生命物不能被当作生命存在的外部环境或生活资料的来源去看待、去使用,恰恰相反,它们是生命赖以生存的家园和组成部分。佛教哲学追求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,但它又讲缘起说,缘起离不开生,是因缘所生法。人的认识是实现这种权利的手段。
按照生的哲学,人是自然之子,是自然界生命大家庭中的一员。[3]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。儒家的爱物之学,并没有彻底否定食肉的习俗,但是,它提出了人类如何更有意义地生活的重要原则,其中既有伦理的,又有美学的,还有宗教的内容,即对生命的敬畏。比如道家老子,就有四大之说。
如果中国传统哲学本无生态学的内容,是无法从中找出或引申出生态哲学的。《中庸》说:天地之道,可一言而尽也:其为物不贰,则其生物不测。
能尽物之性,则可以赞天下之化育。不仅能讲通,而且这句话表达了儒家的一个很重要的理念,即人性与万物之性是相通的,之所以相通,是因为人性与万物之性都来自一本,即张载所说性者万物之一源,非有我之得私也[12]。[6]《正蒙·乾称篇》,《张载集》,中华书局1978年版,第62页。面对人类文化的转型与觉醒,我们不能不惊叹中国哲学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对人类的贡献。
到了近代,有人宣布上帝死了,从此以后,人便成了真正的主宰,更加毫无顾忌地对自然行使权力。生的哲学所要解决的,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,这种关系是内在的,不是外在的,也就是说,它要解决生命存在及生命创造的内在联系。这是一个价值的问题,不是存在或认识的问题,但是和存在问题有联系,其中涉及权利和义务的关系问题。所谓生态哲学,只是用现代语言将其表达出来而已。
现在,终于有人开始了反思,深层生态学的提出,就是对人类中心论的宣战,而在后现代思潮中,更有一种建构的后现代主义,已经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。后来的程颢则将万物比喻为人体生命的组成部分,并且用麻木不仁、忍心无恩形容那些无视生命残害生命的人。
但天之生人,是通过父母实现的。这既突显了人的创造性,又表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神圣职责。
上帝是超自然的绝对实体,人是上帝的子民。这个原则就是承认自然界的生命是有内在价值的,它们有生存发展的权利,值得人类同情和尊重,人们要平等地对待它们。[3] 这里提出生的哲学的根本问题是天人关系问题,但是,对这句话的解释,学界有不同意见。四大是说宇宙中有四种最伟大的存在。这就如同哲学一词是从西方翻译过来的,但中国古代确实有哲学一样。人由父母所生,但归根到底是由天所生,这就是天人一本。
这显然是从生命创造和生命的内在价值及其联系的意义上说的。这并不是降低人的价值,恰恰是重视人的价值。
自然界只是人类生命历程中的栖息地,人类的最终归宿是回到上帝的天国,人类的赎罪并不包括对自然界有任何责任和义务。天地之性人为贵(《孝经》)、人最为天下贵(荀子语)、人为万物之灵(邵雍语)。
但是,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包括动植物,也有其内在价值,对此,不同的宗教文化有不同的主张。二、人与自然界万物的关系 儒家认为,人与万物都是天地所生,但人是万物中之最灵最贵者。
但所谓问题意识必须是对中国哲学基本精神或实质内容的追问,实际上是现代人与古代哲学的对话。天人合一的核心是生的问题,而生的实质不是别的,就是生态哲学。目前出现的金融和经济危机,应看作是对人类的又一次警告,也是一次重新反思的契机,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与人类生存方式,摆脱困境,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,不仅是各国政府和经济界的紧迫任务,更是对文化界、知识界和学术界的良知的考问。乾坤是周易二卦,代表天地,称乾坤为父母,就是以天地自然界为父母。
[7]域指宇宙空间,实际上代表整个宇宙自然界。这样的主体,不是以控制和掠夺自然为手段、以满足物质欲望为目的。
毫无疑问,现代的生态问题是反思中国传统哲学的最重要的出发点,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问题意识。其实,走在最前面的是实践,全球范围的生态运动、动物保护等等,正在唤醒人类的意识。
进入 蒙培元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儒学 。第二届世界儒学大会2009年9月27日至29日举行。
[7]《老子》二十五章,陈鼓应:《老子注释及评介》,中华书局1984年版,第163页。天之生物包括天之生人,人也是一物。天和地便是天长地久、不自生,故能长生[8]之天地,即自然界的生命创造及其生命存在。《中庸》说:唯天下至诚,为能尽其性。
现在就其中的几个问题再谈一点看法。中国的儒家文化及其哲学,则主张有条件有限度的杀生、食肉,但是,绝不能无条件地滥杀、滥伐。
但是,如果进一步追问,它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?是不是通常所谓的本体论、认识论?即自然本体论或人的主体论?回答是否定的。按照基督教文化,上帝创造了人,同时创造了自然界。
天以生为心,人以生为仁,生即仁,仁即生,这是生的哲学的核心内容。为天地立心是理学家的共同诉求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